为高质量推进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,持续深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应用场景打造,总结提炼我市“双碳”工作成效和典型案例,我们通过公开征集、实地考察、公众投票、专家评审等环节,评选出了极具亮点示范和创新引领的“2025年度杭州市十大低碳应用场景”。这些应用场景,也许就在你身边易投投,快来一起看看吧!第9期介绍的是“上城区中烟工厂余能和清洁能源综合利用低碳项目”。
01
项目概况
项目聚焦烟草行业化石能源使用占比高、余能和清洁能源利用率低等问题,开展能源梯级循环利用,自主研发智慧调控系统,构建余热回收、光伏、光热和储能等绿色供能矩阵,项目关键技术入选2024年浙江省“尖兵领雁+X”研发攻关计划,项目主体依此牵头编制烟草行业标准《卷烟工厂能源综合利用导则》供行业内外复制推广。项目完成后,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13%,年节省运行费用600万元、标准煤1700吨,减少碳排放2700吨。
展开剩余82%02
主要做法
(一)多能互补供热系统重构,实现能源梯级循环利用
针对卷烟工艺余热分散、品位差异大、清洁能源利用率低等痛点,建立覆盖动力中心、制丝车间、卷包车间三大核心用能场景的智慧供热体系。
一是动力中心余热深度利用。配置2台磁悬浮热泵机组,用于回收空压系统余热以及车间生产环境余热,将原本散失的低品位热能转化为45℃以上热水,夏季主要用于工艺空调供热、冬季主要用于办公辅助区域空调供暖。
二是制丝车间排潮余热梯级开发。配备1台水源热泵、2台四管制热泵、1台风冷热泵,针对制丝排潮废气中显热与潜热并存的特点,采用两级回收工艺,一级回收采用高效气-水换热器提取80℃以下显热,二级回收通过放置特制防腐蚀不锈钢换热器提取废气中汽化潜热,结合水蓄热系统平衡昼夜负荷波动。
三是卷包车间光热融合供能体系搭建。配备2台水源热泵、2台四管制热泵、1台风冷热泵、集成太阳能光热集热器、相变蓄热水箱,构建“日间太阳能直供+余热蓄存/夜间相变放热”的循环模式,提升能源供应可靠性与灵活性易投投,保障系统稳定运行。
四是空调系统适配性改造。对老旧组合式空调机组进行整体升级,将原蒸汽盘管替换为耐腐蚀强化传热型热水盘管,适配多能互补系统的50℃热水参数,用热水替代蒸汽后每年可减少蒸汽消耗24000吨。
(二)智慧调控系统自主研发,破解多能源协同调度难题
为解决多能源系统供需匹配复杂,调控响应滞后等痛点,项目团队自主研发“中枢控制系统”,打通能源生产、输配、使用等全链路数据,构建智慧调控中枢。
一是数据互通与实时感知。部署多个智能传感节点,实时采集余热温度、光伏发电量、蓄热装置状态等多项参数,通过各子系统联动控制及自动调节,确保供热系统的连续、稳定、经济与节能。
二是建立中枢控制系统。实现供需双方在能源种类、品位、时间等多维度上的最优耦合,有效减少供需错配,提升可再生能源和系统整体的利用效率。相应数据集成到现有能源管理系统,实现能源自动管理。
三是系统适配与稳定运行。根据热水与蒸汽供热响应差异,适配升级现有空调自控程序,确保环境温湿度控制精准稳定。
(三)集成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,构建绿色供能矩阵
安装总容量400kW,年均发电量约46万kWh光伏发电系统,采用自发自用,发电量完全可以被厂区自有负荷吸纳。
03
节能降碳成效
项目完成后,除动力中心地下管廊余热回收供热系统需蒸汽调峰外,卷包、制丝及动力中心空调供热系统全部实现废热+清洁能源供热,系统综合效率由之前不到0.95增加到4.5以上,废热+清洁能源供热比例达80%以上,工厂废热+清洁能源利用在总能源结构中占比可提升到16%以上,预期每年节省运行费用600万元,节约标准煤1700吨,万支综合能耗下降13%以上,减少碳排放2700吨。
04
可复制推广的经验
上城区中烟工厂余能和清洁能源综合利用低碳项目,具有普适性和通用性的特点,可供行业内外复制推广。
(一)应用推广潜力大
烟草行业设备配置大同小异,项目作为烟草行业首个大规模多种能源整体性、系统性应用项目,构建了可移植的系统框架。通过深度挖潜生产工艺共性需求,开发适配连续生产场景的能源动态调度策略,形成模块化技术方案与标准化实施规范,项目主体牵头编制《卷烟工厂能源综合利用导则》形成行业标准,为烟草工业领域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。
(二)项目创新开发低品位能源回收与储能技术,应用复制操作性强
工业企业普遍存在的低品位余热利用不足情况,项目通过建立冷冻水余热多级回收系统,结合热泵技术实现低温热能提质利用,实现能源闭环利用,储能方面推进新型水箱结构、相变储热装置等创新装备研究应用,打造水储能与相变储能协同应用的能源消纳系统,关键技术研究入选2024年省“尖兵领雁+X”研发攻关计划,研究成果具有通用性和普适性,可复制和推广。
(三)项目集成数字化能效管理平台,是多种能源综合调度的有效手段
以多能耦合机理模型为底层支撑,结合人工智能算法,建立机理与数据融合的异质综合能源系统模型、通过挖掘温湿度历史需求特性,构建未来温湿度需求预测模型;基于开发模型预测控制的异质能源系统预测优化控制策略、开展能流优化调度与温湿度等关键调控目标的预测性控制,实现系统运行成本最小化,项目推进可提高能源利用率和降低一次能源使用。
资料: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处易投投
发布于:北京市蚂蚁证券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